问答
管宁割席译文
《管宁割席》的译文是: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。看见地上有一片金,管宁依旧挥动着锄头,像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,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,然而看到管宁的神色后又扔了它。曾经,两人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,有个穿着礼服的人坐着有围棚的车刚好从门前经过,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,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。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,说:“你不是我的朋友了。”
《管宁割席》出自《世说新语·德行十一》,是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创作的一篇散文。
原文:
管宁、华歆共园中锄菜。见地有片金,管挥锄与瓦石不异,华捉而掷去之。又尝同席读书,有乘轩冕过门者,宁读如故,歆废书出看。宁割席分坐,曰:“子非吾友也。”
注释:
①管宁:字幼安,汉末魏人,不仕而终。
②华歆:字子鱼,东汉人,桓帝时任尚书令,入魏后依附曹操父子。
③捉:拿起来,举起。
④掷:扔。
⑤去:抛去。
⑥尝:曾经,从前。
⑦轩:古代的一种有围棚的车。
⑧冕:古代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戴的帽,这里指贵官。
⑨故:原来一样。
⑩如:像。
⑪废书:放下书。
⑫废:放下。
⑬席:坐具,坐垫。古代人常铺席于地,坐在席子上面。现在摆酒称筵席,就是沿用这个意思。
⑭友:朋友。
赏析:
《管宁割席》所写的两个片断极小,但以小见大,全文仅六十一字,就把人物写活了。管、华二人可记之事甚多,作者单取这两事,决非是信手拈来,而是精心剪裁的结果。这两个片断形象传神地反映出管、华二人品质的优劣、境界的高下,将二人的思想状况和对生活的认识用管中窥豹的手法展现出来,而这也为二人以后不同的生活道路所证实,的确显示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。
小说全篇用比照的写法,使人物在同样环境中的不同表现,展示管宁、华歆思想性格上的对立。反映了管宁、华歆对待金钱和权势的不同态度。在金钱和权势面前,管宁淡泊心志,我行我素,金钱不能动其心,权势不能夺其志,相形之下,华歆贪恋金钱权势,崇尚浮华,两人的表现大相径庭。这样,两个在思想意趣都不相同的人之间,自然也就不可能维持友谊,管宁断然宣告:“子非吾友也。”并且与华歆分席而坐,以示其决心。
锄地见金,“管挥锄与瓦石不异,华捉而掷去之。”同席读书,有显贵过路,“宁读如故,歆废书出看。”这种互相对比,相互映衬的写法不仅写出了两人行为的外在表现,而且写出了两人思想境界上的差距,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。《管宁割席》中人物语言只有一句,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两个小片断已显示出两人性格的差异,思想上的不同,所以管宁说:“子非吾友也。”管宁当面向华歆提出绝交,绝不顾惜情面,读者可以想象华歆当时是如何尴尬。
管宁的语言十分符合他的人物性格,短短五字,以一当十,言简意赅。由于缺少共同的思想基础,管宁的绝交宣言既合乎事物发展的逻辑,又符合人物性格,并且深化了作品的思想主题,是一石三鸟的传神之笔。在《管宁割席》中,作者并没有直接去臧否人物,让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,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语言去体会其中三昧,给读者留下了自由想象的空间。虽然作者对两个人物并未置评一字,而人物形象跃然纸上,优劣可分。可谓不着一字,尽得风流。
管宁注重操守,无意追求功名利禄的品德和严于择交的慎重态度,读者尽可从中得到教益。《世说新语》多用白描手法,《管宁割席》是其中白描手法运用得极为成功的一篇。它用简洁的笔墨,不加任何修饰、渲染,选取最典型的情节作客观的描写,平中见奇,涵义深刻。如华歆见到黄金,只用了一句“捉而掷去之”一笔,活画出华歆始而垂涎、继而愧悟又极力掩盖的心理活动,将他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。这种白描的写作方法,对后来的小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,是我国古代小说创作中刻画人物的最常用的表现手法。
《管宁割席》的启发:
“管宁割席”的故事传颂至今,人们一直把管宁作为不慕荣华,不贪金钱的典型加以宣传。但管宁不能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的朋友,有些过于片面。因朋友的一二细节不符合自己做人的标准,便断然绝交,有点苛求于人,但是,华歆贪慕虚荣,就不能怪管宁割席断义。
这个故事启示人们在日常交友时应该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,选择学习专注、有修养的朋友。做事不能过于武断,要多一点观察,不要轻易下结论,才可以做到更好。也不要被金钱和名誉迷惑,失去自我,否则很难交到真心的朋友。
TAG:管宁割席翻译